手中有好幾把鑰匙。鑰匙圈是前男友媽媽手工串珠做成的長頸鹿。那個時候他媽媽給我與他一人一支,雖然他並沒有在家公開其男同志的身分,但我總覺得他媽媽的這個動作,其實知道我與他的關係。
只是後來我離開了他,也離開了兩人共同經營三年半的永和小窩。
離開的時候,房子裡滿滿都是我與他的東西。他請我額外再去打一把新的鑰匙,並趁他離家期間收拾行李,離開。以往我極少返回父母那邊的家,家人間常以在外用餐的形式相聚。但近些日子,因為離開了永和,回汐止老家的次數也相對增加了。我請爸媽打了他們家的鑰匙給我,現在還沒拿到,因而媽媽總是會把自己鑰匙放進信箱,再請我用密碼鎖打開取出。
在高雄工作所租賃的房子,共計三把鑰匙;工作的辦公室,也有一道感應鎖與一把大門的鑰匙。此外在高雄工作的這些日子,也認識了另外一名男生,近來常到他家過夜,某天早晨他早我一小時出門上班,出門前坐在床沿跟躲在被窩裡的我說話,同時也塞了兩支鑰匙給我,一把大門鑰匙,一把房間鑰匙。
手邊,在這短短的數個月中,便累積了許許多多的鑰匙,有舊的,也有新的,也有還沒拿到的。這些鑰匙有些象徵著離開,有些象徵著開始,或是重新開始。然而當我累積起這麼多的鑰匙時,卻也感到手中的重量逐漸累積。原本的鑰匙圈早已不堪負荷,只能圈進我高雄住所、車鑰匙以及辦公室的鑰匙,其餘永和、機車大鎖與高雄友人的鑰匙,則以不鏽鋼線圈組成數落,散落在包包裡。我藉由鑰匙打開各個不同空間的門,進入不同氛圍的家、住所、空間,有時會感到困惑,到底自己真正的落腳處在哪裡呢?
近來,常常會有種漂泊不定的感受。媽媽說四處為家吧,到處都是你的家。
親愛的你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12月19日
12月19日,離開台北進駐高雄將近一個月了。我在想,是不是該開始對這個網誌多說些話呢?然而真的要說,到底該從哪裡說起呢?
已經很久沒有寫網誌了,雖說六月曾經寫過幾次,然而,距離過去頻繁寫作的自己,好像還是很遙遠吧。也許過去的自己比較憂鬱,言談之中也因此比較細膩吧?是這樣嗎?
現在的自己,好像已經習慣了把內心的感受寫成長長的信,然後寄給朋友。在信裡,書寫的同時好似也為自己做了些許整理。當信寫完以後,就像把煩惱打包送出。諸如此類。也因此,我到底希望在這裡經營一些什麼呢?忽然覺得,這裡就像一名陌生人。你跟他不夠熟稔,心想也許可以跟他說些什麼。然而話語真的要說出口時,卻又不知道對方能否接住。在這裡說的話,被看見的人閱讀,對方有足夠的能量承接這些話語嗎?
陌生。
這幾天因為朋友的緣故,我常在想過去在無名經營網誌的自己。那個時候到底有什麼樣的力氣可以用心經營?樂意寫作?甚至整理相片,逐一放進網誌之中?
是歲月帶來的隱藏嗎?朋友曾說,年紀越來越長,所交到的朋友越來越無法談心裡的事,沒有人可以說出深層的感動、哀傷之類云云。人一旦受過傷,下次就會知道該在哪裡避開地雷,也因此地雷越來越多,所能移動的步伐也愈見囿限。可以忘記受傷的經驗嗎?可以更加自在地活下去嗎?
我在台北的捷運上,總會看見嬰兒、孩童滾著古溜的雙眼,好奇望向某個吸引他的景色,甚至與我相望許久,卻未感到害羞。可以把自己打開,去看著別人而不必擔心他人怎麼想自己,應當是很好的事。但長大了,就會有所改變吧。我們會開始在意自己的型態。舉止儀態,都是創造形象的細節。我們精心裝扮,試圖讓自己好一些,接近美麗。
說真的,我想自己就是這樣。如果什麼都不說,那麼被識破的蛛絲馬跡都會不見。一旦成為空集合,就沒有被觀看的可能。但是一個人活著,好像沒辦法孤立於世界而不感覺寂寞。失溫讓人知道溫暖的可貴。
只是,許多話如果說出口,就會希望獲得期待中的回報。憤怒的時候,希望別人跟自己一起討厭某個人事物;哀傷的時候,希望獲得他人撫慰而不是再一次的打擊。網誌就是這樣的東西,你永遠無法確認自己到底可以獲得什麼,更何況,這是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網誌。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陌生。
人就是因此很矛盾吧。渴望正確的接觸,渴望世界能給出最服貼的安撫、聆聽。但一個最貼近自己的回應,卻又好似需要長時間的經營與耐心,也得經驗挫折與打擊。然而努力克服之後,到底又可以多靠近自己呢?投資報酬率到底好或不好?
我們是不是都這樣,在與人接觸之際,思忖許久,最後常常不了了之,沒有成就什麼。
然後寂寞依舊。
已經很久沒有寫網誌了,雖說六月曾經寫過幾次,然而,距離過去頻繁寫作的自己,好像還是很遙遠吧。也許過去的自己比較憂鬱,言談之中也因此比較細膩吧?是這樣嗎?
現在的自己,好像已經習慣了把內心的感受寫成長長的信,然後寄給朋友。在信裡,書寫的同時好似也為自己做了些許整理。當信寫完以後,就像把煩惱打包送出。諸如此類。也因此,我到底希望在這裡經營一些什麼呢?忽然覺得,這裡就像一名陌生人。你跟他不夠熟稔,心想也許可以跟他說些什麼。然而話語真的要說出口時,卻又不知道對方能否接住。在這裡說的話,被看見的人閱讀,對方有足夠的能量承接這些話語嗎?
陌生。
這幾天因為朋友的緣故,我常在想過去在無名經營網誌的自己。那個時候到底有什麼樣的力氣可以用心經營?樂意寫作?甚至整理相片,逐一放進網誌之中?
是歲月帶來的隱藏嗎?朋友曾說,年紀越來越長,所交到的朋友越來越無法談心裡的事,沒有人可以說出深層的感動、哀傷之類云云。人一旦受過傷,下次就會知道該在哪裡避開地雷,也因此地雷越來越多,所能移動的步伐也愈見囿限。可以忘記受傷的經驗嗎?可以更加自在地活下去嗎?
我在台北的捷運上,總會看見嬰兒、孩童滾著古溜的雙眼,好奇望向某個吸引他的景色,甚至與我相望許久,卻未感到害羞。可以把自己打開,去看著別人而不必擔心他人怎麼想自己,應當是很好的事。但長大了,就會有所改變吧。我們會開始在意自己的型態。舉止儀態,都是創造形象的細節。我們精心裝扮,試圖讓自己好一些,接近美麗。
說真的,我想自己就是這樣。如果什麼都不說,那麼被識破的蛛絲馬跡都會不見。一旦成為空集合,就沒有被觀看的可能。但是一個人活著,好像沒辦法孤立於世界而不感覺寂寞。失溫讓人知道溫暖的可貴。
只是,許多話如果說出口,就會希望獲得期待中的回報。憤怒的時候,希望別人跟自己一起討厭某個人事物;哀傷的時候,希望獲得他人撫慰而不是再一次的打擊。網誌就是這樣的東西,你永遠無法確認自己到底可以獲得什麼,更何況,這是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網誌。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陌生。
人就是因此很矛盾吧。渴望正確的接觸,渴望世界能給出最服貼的安撫、聆聽。但一個最貼近自己的回應,卻又好似需要長時間的經營與耐心,也得經驗挫折與打擊。然而努力克服之後,到底又可以多靠近自己呢?投資報酬率到底好或不好?
我們是不是都這樣,在與人接觸之際,思忖許久,最後常常不了了之,沒有成就什麼。
然後寂寞依舊。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做派
看了很久的食譜,在心裡準備了好幾天的能量,終於在昨天去買了派盤與食材,打算利用今天做個蘋果派。準備午餐前先把派皮的麵團準備妥當,然後燒菜給笨笨吃(當然也是燒給自己吃)。午休一陣,重新瀏覽了一次食譜,把蘋果切丁,檸檬榨汁,將蘋果派的內餡準備妥當。
接著嘗試桿起派皮。
派皮並不好做,桿了好幾次都失敗,心想應該是自己當初準備麵團時放入過多水的緣故,十分沾粘。不過最終還是把派皮桿好,放進派盤中,並盛入蘋果內餡,將烤箱預熱至220度,開始烘焙。
烘焙過程裡,內心是興奮的。跟朋友在線上聊天,總會忍不住離開座位跑去廚房看看自己的派烤成什麼樣子。我跟朋友說:「烘焙具有獨特的魅力。從開始備料、揉麵,然後再放入烤 箱,是一種期待持續累積的過程,而且出烤箱的時候,溫度是熱的, 香氣是溢出的,和進烤箱之前的樣子截然不同。所以會有很溫暖的感覺,而且是從 自己的手中被創造的。」當然我不是一個烘焙老手,過去只曾烤過一兩次餅乾罷了(而且還是兩年前)。但無論是派、麵包、蛋糕,透過烘焙之手,總會給人一種暖烘烘的感動。蘋果派放在烤箱裡,透過220度的溫度,讓整個室內充滿了奶油的香味,很溫暖啊。
蘋果派出爐後的結果是派皮過硬。但自己還是很開心,至少樣子是有的,只要不要吃的話拿出去呼嚨他人還算可以。做派,蠻有成就感的。
接著嘗試桿起派皮。
派皮並不好做,桿了好幾次都失敗,心想應該是自己當初準備麵團時放入過多水的緣故,十分沾粘。不過最終還是把派皮桿好,放進派盤中,並盛入蘋果內餡,將烤箱預熱至220度,開始烘焙。
烘焙過程裡,內心是興奮的。跟朋友在線上聊天,總會忍不住離開座位跑去廚房看看自己的派烤成什麼樣子。我跟朋友說:「烘焙具有獨特的魅力。從開始備料、揉麵,然後再放入烤
蘋果派出爐後的結果是派皮過硬。但自己還是很開心,至少樣子是有的,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六月
六月並不算是一個很好的月份,夏天應該要開始了的月份,卻又不夠熾熱。
工作的補習班到了六月也慣常地開始了人事上的異動,重新與各個老師、講師簽訂工作合約,學生與課程的方面也因為學期即將結束而常有請假、調課,或有不少情緒上的騷動。對班導師而言,秩序的管理亦進入了困局。某種程度,因為知道學期即將結束,家長繳交的補習費用大概也不會退費,於是在安撫學生,或對課業的盯梢就顯得不那麼急迫。從老師的心態到學生的懈怠,整體從上而下都瀰漫著一種放棄了的氛圍。反正七月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畢業的浪潮一波波地來襲。facebook上偶爾出現年輕友人的畢業照或謝師宴的相片,email信箱裡由助教所寄出的碩博士論文口試通知也多了起來,我的論文將在下週就要進行口試。無論工作與學業,對我而言,六月就是充滿了結束。也許「呼~終於告一段落」的感覺不錯吧,但對此自己卻未感興奮。如此濕悶卻又不夠徹底的月份,怎麼想都無法充滿活力地看待。躺在床上只是覺得慵懶,然後討厭處理開始。
是的。「呼~終於告一段落」的意思就是「唷~準備開始了喔」。乍看之下「開始」似乎充滿希望與可能,「結束」則像是卸除責任的輕鬆自在。但怎麼想「結束的輕鬆自在」,一旦接續到了「開始」,就無法輕鬆自在啊。開始即便充滿了希望與可能,卻也象徵了籌劃與責任的起端。有人或許會說:「那就不要把結束跟開始放那麼近嘛!休息一陣子再繼續囉!」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無論如何總是得開始的不是嗎?嶄新的籌劃永遠在未來虎視眈眈地看著自己,心頭必然時時掛念著「即將開始」的承擔,結束帶來的不是解脫,而是未來的責任。
既然如此,與其在某種象徵性事物的結束後頭接續新的籌劃,我寧可在持續性的勞動之間,取得(或偷渡)一些休息的片刻。
六月不是個好月。是個不怎麼讓人喜歡的月份。
工作的補習班到了六月也慣常地開始了人事上的異動,重新與各個老師、講師簽訂工作合約,學生與課程的方面也因為學期即將結束而常有請假、調課,或有不少情緒上的騷動。對班導師而言,秩序的管理亦進入了困局。某種程度,因為知道學期即將結束,家長繳交的補習費用大概也不會退費,於是在安撫學生,或對課業的盯梢就顯得不那麼急迫。從老師的心態到學生的懈怠,整體從上而下都瀰漫著一種放棄了的氛圍。反正七月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畢業的浪潮一波波地來襲。facebook上偶爾出現年輕友人的畢業照或謝師宴的相片,email信箱裡由助教所寄出的碩博士論文口試通知也多了起來,我的論文將在下週就要進行口試。無論工作與學業,對我而言,六月就是充滿了結束。也許「呼~終於告一段落」的感覺不錯吧,但對此自己卻未感興奮。如此濕悶卻又不夠徹底的月份,怎麼想都無法充滿活力地看待。躺在床上只是覺得慵懶,然後討厭處理開始。
是的。「呼~終於告一段落」的意思就是「唷~準備開始了喔」。乍看之下「開始」似乎充滿希望與可能,「結束」則像是卸除責任的輕鬆自在。但怎麼想「結束的輕鬆自在」,一旦接續到了「開始」,就無法輕鬆自在啊。開始即便充滿了希望與可能,卻也象徵了籌劃與責任的起端。有人或許會說:「那就不要把結束跟開始放那麼近嘛!休息一陣子再繼續囉!」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無論如何總是得開始的不是嗎?嶄新的籌劃永遠在未來虎視眈眈地看著自己,心頭必然時時掛念著「即將開始」的承擔,結束帶來的不是解脫,而是未來的責任。
既然如此,與其在某種象徵性事物的結束後頭接續新的籌劃,我寧可在持續性的勞動之間,取得(或偷渡)一些休息的片刻。
六月不是個好月。是個不怎麼讓人喜歡的月份。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下廚
論文終於(即將)告一段落了,下個禮拜就是口試。五月底論文初稿完成以後,我開始閱讀村上春樹的1Q84。村上在描述小說裡頭的主人翁時,總會加入些許下廚的橋段。我很喜歡閱讀這些段落,跟隨文字模擬每道菜的製作過程,在腦中想像成品。
哥哥以前說不喜歡吃我炒的菜,我想一樣都是炒高麗菜,哪有什麼味道的分野。問他為什麼,他說:「你的菜有你的味道。」才理解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我的舉手投足、對於青菜的看法、情緒的拿捏、鹹淡的掌控,都與一道菜的產出有所關聯。
所以我羨慕村上小說裡的主角,在村上筆下,這些人總是靜靜、孤獨地完成一道道的菜色,而且常是一個人吃,偶爾搭配白葡萄酒等等。十分寧靜。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很熟練地把食材的本質呈現出來,不倉促,不緊張。1Q84裡頭的男主角,甚至藉由下廚幫自己彙整混亂的思緒,將人際關係的紛雜元素透過簡單的燒菜流程,逐一歸位。當然我也明白,這些熟練的技巧,是文字構成的;即使真實,也是逐日累積的習慣與熟悉。
不覺得這樣的過程很溫暖嗎?人與廚房的關係,器具的擺放位置,蔬果的調性,誰與誰搭配,誰和誰的味道得以透過何者加成而凸顯出什麼樣的味道......等等諸多數不完的細節,都與人的時空關係息息相關。只有在其中浸淫夠久,才能型構出人與世界的熟悉關聯。當你熟悉以後,便得以從中調配出一個最適當的位置,你在食材、器皿、柴米油鹽之間,位居於一個引領各方搭配的角色。這是門藝術。很巧妙的藝術。
我想這也正是自己喜歡看料理節目的原因。一邊看著,一邊覺得食物被人們以某種態度理解了,然後思考食材的性質,並逐一組合而成,充滿了創意與敏銳的思維。趣味十足。
哥哥以前說不喜歡吃我炒的菜,我想一樣都是炒高麗菜,哪有什麼味道的分野。問他為什麼,他說:「你的菜有你的味道。」才理解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我的舉手投足、對於青菜的看法、情緒的拿捏、鹹淡的掌控,都與一道菜的產出有所關聯。
所以我羨慕村上小說裡的主角,在村上筆下,這些人總是靜靜、孤獨地完成一道道的菜色,而且常是一個人吃,偶爾搭配白葡萄酒等等。十分寧靜。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很熟練地把食材的本質呈現出來,不倉促,不緊張。1Q84裡頭的男主角,甚至藉由下廚幫自己彙整混亂的思緒,將人際關係的紛雜元素透過簡單的燒菜流程,逐一歸位。當然我也明白,這些熟練的技巧,是文字構成的;即使真實,也是逐日累積的習慣與熟悉。
不覺得這樣的過程很溫暖嗎?人與廚房的關係,器具的擺放位置,蔬果的調性,誰與誰搭配,誰和誰的味道得以透過何者加成而凸顯出什麼樣的味道......等等諸多數不完的細節,都與人的時空關係息息相關。只有在其中浸淫夠久,才能型構出人與世界的熟悉關聯。當你熟悉以後,便得以從中調配出一個最適當的位置,你在食材、器皿、柴米油鹽之間,位居於一個引領各方搭配的角色。這是門藝術。很巧妙的藝術。
我想這也正是自己喜歡看料理節目的原因。一邊看著,一邊覺得食物被人們以某種態度理解了,然後思考食材的性質,並逐一組合而成,充滿了創意與敏銳的思維。趣味十足。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討厭鬼的純真
補習班有個小朋友很吵鬧,不討喜,作業都草率完成,跟同學也常有衝突。我上禮拜把他拉到教室一角問他:「你知道自己這樣會討人厭嗎?你應該不喜歡被老師和 同學討厭吧?」他說:「我從小四就一直沒人喜歡我阿。」一臉委屈但也講得理所當然。我接著說:「那我現在告訴你可以怎麼樣讓人喜歡,首先你要學會安靜一 些,因為你吵鬧會打擾到別人,然後請你聽我的話,否則大家都會看到你不遵守秩序。沒有人喜歡這樣的人。」
一個禮拜過後,今 天來課業輔導的他卻還是一樣吵鬧,一位女老師對他滿臉嫌棄。我把他拉到我的座位旁邊,再問一次:「你不是說大家都討厭你嗎?你知道現在就是大家會討厭你的 時候嗎?」然後對他特別溫柔地一題一題教導,只要他寫對了,就告訴他:「對呀,其實你會的阿,你有很細心的地方。」在接近下課時分,他忽然完整地做完過去 無法完成的進度,這讓我感到很欣慰。重點是他也很滿意自己的表現。
也許是自己的投射吧,我猜想他的家庭一定失去了某種照顧 他的功能,或是在某個時間點遺漏了成長的必要條件。我不太清楚那是什麼,但我認為只要有足夠關心,他會稍微善待自己。我懂自己對他是偏心的,因為還有其他 令人討厭的學生,我卻無法給出一樣多的眼神。若想幫自己找個臺階下,或許是覺得其他同學即使再不討喜,至少都有家人(雖然這些不討喜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不討 喜的家長),至少都還能透露出一些渴求憐愛的眼神,但這個討厭鬼的聯絡本卻從未有家長簽名,甚至有種自暴自棄的特質。我不想見到他惡待自我的方式。
下班以後,我想起他一些純真的特質,並對自己感到一絲欣慰。我沒有因為這個孩子放棄自己,也跟著放棄了他。很希望這些相處的片刻可以在日後成為支撐他繼續走下去的一點養分。
(原文發表於個人facebook,2010.10.15)
一個禮拜過後,今 天來課業輔導的他卻還是一樣吵鬧,一位女老師對他滿臉嫌棄。我把他拉到我的座位旁邊,再問一次:「你不是說大家都討厭你嗎?你知道現在就是大家會討厭你的 時候嗎?」然後對他特別溫柔地一題一題教導,只要他寫對了,就告訴他:「對呀,其實你會的阿,你有很細心的地方。」在接近下課時分,他忽然完整地做完過去 無法完成的進度,這讓我感到很欣慰。重點是他也很滿意自己的表現。
也許是自己的投射吧,我猜想他的家庭一定失去了某種照顧 他的功能,或是在某個時間點遺漏了成長的必要條件。我不太清楚那是什麼,但我認為只要有足夠關心,他會稍微善待自己。我懂自己對他是偏心的,因為還有其他 令人討厭的學生,我卻無法給出一樣多的眼神。若想幫自己找個臺階下,或許是覺得其他同學即使再不討喜,至少都有家人(雖然這些不討喜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不討 喜的家長),至少都還能透露出一些渴求憐愛的眼神,但這個討厭鬼的聯絡本卻從未有家長簽名,甚至有種自暴自棄的特質。我不想見到他惡待自我的方式。
下班以後,我想起他一些純真的特質,並對自己感到一絲欣慰。我沒有因為這個孩子放棄自己,也跟著放棄了他。很希望這些相處的片刻可以在日後成為支撐他繼續走下去的一點養分。
(原文發表於個人facebook,2010.10.15)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