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離開台北進駐高雄將近一個月了。我在想,是不是該開始對這個網誌多說些話呢?然而真的要說,到底該從哪裡說起呢?
已經很久沒有寫網誌了,雖說六月曾經寫過幾次,然而,距離過去頻繁寫作的自己,好像還是很遙遠吧。也許過去的自己比較憂鬱,言談之中也因此比較細膩吧?是這樣嗎?
現在的自己,好像已經習慣了把內心的感受寫成長長的信,然後寄給朋友。在信裡,書寫的同時好似也為自己做了些許整理。當信寫完以後,就像把煩惱打包送出。諸如此類。也因此,我到底希望在這裡經營一些什麼呢?忽然覺得,這裡就像一名陌生人。你跟他不夠熟稔,心想也許可以跟他說些什麼。然而話語真的要說出口時,卻又不知道對方能否接住。在這裡說的話,被看見的人閱讀,對方有足夠的能量承接這些話語嗎?
陌生。
這幾天因為朋友的緣故,我常在想過去在無名經營網誌的自己。那個時候到底有什麼樣的力氣可以用心經營?樂意寫作?甚至整理相片,逐一放進網誌之中?
是歲月帶來的隱藏嗎?朋友曾說,年紀越來越長,所交到的朋友越來越無法談心裡的事,沒有人可以說出深層的感動、哀傷之類云云。人一旦受過傷,下次就會知道該在哪裡避開地雷,也因此地雷越來越多,所能移動的步伐也愈見囿限。可以忘記受傷的經驗嗎?可以更加自在地活下去嗎?
我在台北的捷運上,總會看見嬰兒、孩童滾著古溜的雙眼,好奇望向某個吸引他的景色,甚至與我相望許久,卻未感到害羞。可以把自己打開,去看著別人而不必擔心他人怎麼想自己,應當是很好的事。但長大了,就會有所改變吧。我們會開始在意自己的型態。舉止儀態,都是創造形象的細節。我們精心裝扮,試圖讓自己好一些,接近美麗。
說真的,我想自己就是這樣。如果什麼都不說,那麼被識破的蛛絲馬跡都會不見。一旦成為空集合,就沒有被觀看的可能。但是一個人活著,好像沒辦法孤立於世界而不感覺寂寞。失溫讓人知道溫暖的可貴。
只是,許多話如果說出口,就會希望獲得期待中的回報。憤怒的時候,希望別人跟自己一起討厭某個人事物;哀傷的時候,希望獲得他人撫慰而不是再一次的打擊。網誌就是這樣的東西,你永遠無法確認自己到底可以獲得什麼,更何況,這是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網誌。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陌生。
人就是因此很矛盾吧。渴望正確的接觸,渴望世界能給出最服貼的安撫、聆聽。但一個最貼近自己的回應,卻又好似需要長時間的經營與耐心,也得經驗挫折與打擊。然而努力克服之後,到底又可以多靠近自己呢?投資報酬率到底好或不好?
我們是不是都這樣,在與人接觸之際,思忖許久,最後常常不了了之,沒有成就什麼。
然後寂寞依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